“为伊消得人憔悴” ——开学季,聚焦周口留守儿童网络成瘾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见习记者 邱一帆
春节已过,正值开学季,有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孩子的父母陆续外出务工,担心孩子又像之前一样,每天上完课一回家就沉迷在网络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也多。那么,周口的留守儿童是否有网络成瘾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积极应对这种现象?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周口部分留守儿童对短视频、小说和游戏等过分沉迷,对身心健康和学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政府、学校也在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儿童能够免于网瘾的伤害。
现实:留守儿童网络成瘾
家住商水县舒庄乡的浩浩(化名)今年10岁,弟弟8岁,由于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浩浩手里的一部千元智能机成为与父母随时随地沟通的工具。但是浩浩却迷上了手机游戏,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学校也通知不让带手机,但是他爸妈不在家,有个手机他也能跟他爸妈打打电话。”浩宇的爷爷表示,他平时要在村里建筑队干活,还要照顾有脑血栓后遗症的妻子与两个孩子,实在分身乏术。
出于无奈,不久后,浩浩的妈妈离职回家了。“不管不行了,我不在家,谁也管不住他。他一直玩游戏,视力也下降了。”浩浩的妈妈说。
16岁的诗文(化名)家住川汇区,今年读高一,与姥姥姥爷一同生活。他怕姥姥姥爷管束自己,星期天放假从不回他们家,放学后一个人在家里不分昼夜地玩手机,饿了就去街上吃热干面、喝奶茶。
他在课上玩手机,被老师多次警告,老师也通知了家长,但父母在外地工作,不能时时刻刻耳提面命。不久后,诗文辍学在家。“诗文本身就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自从沉迷上刷短视频、看小说,他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诗文的老师说。
这是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一个缩影。不少乡村教师向记者反映,近年来在外打工的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孩子,几乎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另外,由于手机价格便宜,如果没有手机,他们也能用父母给的钱买一部。部分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存在着网络成瘾现象。
如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田园牧歌”在农村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戴着眼镜的留守儿童拿着手机或者平板蹲在有网络的角落“蹭网”。
积极应对:堵不如疏
从根本上来说,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现象与缺乏父母的陪伴密切相关。周口人口超千万,是劳务输出大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转移就业人数达292.14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16.58万人,省外就业175.17万人,境外就业0.39万人。目前我市转移就业人员总量位居全省首位,这也意味着我市存在相当一部分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
春节过后,不少地方开展了“喊父母回家上班”的行动,呼吁留守儿童父母在本地就业、扎根,但是就业关乎生计,绝非简单地“打感情牌”就能解决问题,本地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至关重要。
2月10日,市长吉建军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搭建“周口一家人”返乡经济大数据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共享服务,鼓励返乡创业、留乡就业,让更多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就近城镇化。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在广大农村,仍然需要探索开展更为丰富的课外活动、娱乐活动。“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文体教育,可以多组织读书分享会、兴趣班、篮球队等,让孩子一同学习、一同娱乐,不至于一放学就各自回家玩手机。”在商水县舒庄乡初级中学教初一的李老师说。
同时,社会各界呼声很高的建议还有:相关互联网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行防沉迷系统,把“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早在2019年,我国就已经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相关通知。在通知中,对于游戏平台的实名认证、游戏付费服务、游戏时长限制等均做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目前,在软件卸载重装后,“青少年模式”就可以恢复“成人模式”,使用无限制。这也是需要企业继续考虑的问题。另外,在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存在着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重拳出击”。③6
